一般試管嬰兒短時受精在授精後四小時左右拆顆粒細胞,觀察卵子是否出現第二極體,如果第二極體觀察不明顯、受精率低下或所有卵母細胞均未見第二極體,則繼續培養2個小時,再次觀察,若仍有≥50%的卵母細胞未見第二極體,則視為受精失敗,實驗室將與患者溝通,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采取補救ICSI,目前早補救ICSI技術已經作為各生殖中心避免完全受精失敗的常規措施。
胚胎實驗室通過短時受精結合早期補救ICSI的方式來應對IVF受精失敗,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受精失敗的風險。但是臨床上是否要做早補救ICSI是很考驗胚胎科學家能力的。準確的判斷需要經驗豐富的胚胎科學家根據卵丘顆粒細胞的消化和擴散程度、卵子形態的動態變化、並結合患者病史來綜合決定。
卵子形態方面
主要根據成熟卵子的第二極體的排出、卵胞漿折光變化、透明帶形態、和精子粘附等情況來決定是否做早補救ICSI。
既往病史方面
原發不孕、繼發不孕時間≥5年、多次人工授精失敗、男方少弱畸精、不明原因不孕等是IVF受精失敗的高危人群,也是早補救ICSI的重點目標人群。
據相關文獻報道,在IVF週期中約5%-15%會發生受精失敗(受精率低下或完全不受精),即每10對患者夫婦中,就有1例可能需要補救ICSI。
本頁面內容來自網路或使用者自發貢獻,如有侵權,請按照平臺公示的舉報規則發起投訴。
本文永久性地址 https://www.uborn.tw/zhengzhou/81ffa27feaf8f2313001.html